“地黄”的前世今生
【中药科普】 2022-10-21
分享到

“地黄”的前世今生

六味地黄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尤其是“治肾亏,不含糖”的广告语更是深入人心。该方由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山药、丹皮、泽泻和茯苓组成,全方三补三泻,补中带泻,以泻助补,共奏滋阴补肾之功效。六味地黄丸是北宋钱乙所创,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,肾怯失音、囟开不合,后因其广泛使用逐渐成为补阴代表方,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衍生出许多滋补肝肾的方剂。如加入知母、黄柏,则为知柏地黄丸,滋阴降火之力更甚;加入枸杞、菊花,则为杞菊地黄丸,可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视物模糊、眼睛干涩疼痛等,此外还有桂附地黄丸、麦味地黄丸等等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——地黄。

地黄花


地黄小传

地黄又名芐、或地髓,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。地黄目前有三种入药方式,分别为鲜用、生用和熟用,即鲜地黄、生地黄和熟地黄。地黄秋季釆挖,除去芦头、须根及泥沙,鲜用为鲜地黄;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则为生地黄;生地黄经过炮制就变成了熟地黄。地黄的种植历史悠久,如今我国多地均有栽培,其中以河南的温县、孟县、博爱、沁阳即古怀庆府为地黄的道地产区,并将产于古怀庆府的地黄称为怀庆地黄或怀地黄,是四大怀药之一

鲜地黄


 古用地黄

地黄在古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不仅作为药材和商品,促进地方经济发展,还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贡品。除此之外,地黄还是提取黄色染料的来源。“天玄而地黄”,黄色在古代是生命之源,而地黄主要用于染御黄,供皇室所用,“三升地黄,染得一匹御黄”。

地黄也深受文人喜爱。白居易不少诗句中都能见到地黄的影子:“坐依桃叶枝,行呷地黄杯”、“酥暖薤白酒,乳和地黄粥”。《采地黄者》:“岁晏无口食,田中采地黄。采之将何用,持以易糇粮与君啖肥马,可使照地光。愿易马残粟,救此苦饥肠。” 更是道出了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悲悯。苏轼、陆游也都非常喜爱地黄,时常服用地黄保健。“地黄饷老马,可使光鉴人”、“沉水得稚根,重汤养陈薪”都说明苏轼对地黄的功效和鉴定十分熟悉,其在给友人的信中也写道:“蒙惠地黄煎,扶衰之要药。若续寄,尤幸”。

张景岳认为熟地黄为精血形质中第一纯厚之药”,我们平时也可以用熟地进行煲汤或煮粥食用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,不过熟地“勿令犯铜铁器,令人肾消”,在制作食用过程中要避免接触铁器。

地黄功效

药典对地黄功效的描述是:①鲜地黄,清热生津,凉血,止血。用于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温毒发斑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。②生地黄,清热凉血,养阴生津。用于热入营血,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津伤便秘,阴虚发热,骨蒸劳热,内热消渴。③熟地黄,补血滋阴,益精填髓。用于血虚萎黄,心悸怔忡,月经不调,崩漏下血,肝肾阴虚,腰膝酸软,骨蒸潮热,盗汗遗精,内热消渴,眩晕,耳鸣,须发早白。



生地黄


地黄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被誉为上品:“干地黄,味甘寒。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,除寒热积聚,除痹,生者尤良。久服,轻身不老。一名地髓,生川泽。”干地黄即今天的生地黄。关于地黄的功效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,《抱朴子内篇·仙药卷》记载:“楚文子服地黄八年,夜视有光,止手上车弩也”,“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,生三驹,又一百三十岁乃死” 。地黄又叫地髓,其根性惟下行,能充分吸收土地的精髓,“故种植之地,土便憔,十年后方得转甜,功德力量,可望而知矣 凡此种种都证明地黄有极高的药用价值。


熟地黄


 地黄的炮制

关于地黄的炮制方法记载众多,后世历代本草对熟地黄的加工炮制工艺也有较多争议,主要为加工方法和所用辅料的不同、蒸制次数及时间等方面。熟地黄传统炮制方法大多采用黄酒、陈皮、砂仁等辅料,以蒸、煮、炖等水火共制法为主。最早的炮制方法为清蒸,始载于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,“生地黄二斤,蒸之如斗米饭久南北朝《雷公炮炙论》最早记载黄酒蒸制地黄的方法,并沿用至今。唐宋时期熟地黄出现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:“洒酒九蒸九曝,焙干”,且出现了“熟地黄”的品名。“九蒸九的含义包括很多又通,有时具体指9次,有时又泛指多次,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里也记载过:“古法九遍止,今但看汁尽色黑熟,蒸三五遍亦得”,但都以“光黑如漆,味甘如饴糖”为熟地黄的质量标准。现代地黄炮制方法日益简单化,202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方法为清蒸法和酒炖法。

参考文献

[1] 郑文杰. 地黄本草文化研究[D].山东中医药大学,2020.

[2] 解杨,钟凌云,王卓.地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[J].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,2022,28(02):273-282.






是否下载
取消